九三阅兵反舰导弹方队登场的反舰导弹总共只有四款,分别是普普通通的鹰击-15导弹,鹰击-17、鹰击-19、鹰击-20高超声速导弹。相较于后三者不过是鹰击-12MINI的鹰击-15性能可以说乏善可陈,那么鹰击-15凭什么有资格将鹰击-12挤出阅兵呢?
在胜利日阅兵中,当众多新型武器亮相时,鹰击-15反舰导弹的外观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。 它看起来像是早期鹰击-12的缩小版,没有高超音速导弹的乘波体造型,也没有隐身导弹的奇特轮廓。
这种普通外表下隐藏着专门针对航母打击的致命设计。 鹰击-15的重量约为1吨左右,尺寸相比鹰击-12明显缩小,这使得它能被多种平台携带。
它不仅是全球首款将隐身能力与高超音速突防结合的导弹,更可能成为颠覆现代海战规则的“航母杀手”。
鹰击-15的出现,不是为了在某个单项指标上争夺世界第一,而是为了精准地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装备难题。在此之前,中国的反舰导弹体系里存在一个明显的“适配性鸿沟”,高端和低端之间,缺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。
一方面,我们有鹰击-12这样的“重锤”,性能确实强悍,射程超过三百公里,末段冲刺速度接近4马赫,威力巨大。但它的问题也同样突出:太大了。一吨半左右的重量和庞大的体积,让它成了个挑剔的“大家伙”,只有轰-6这类大型飞机才能轻松挂载,海军数量最多的护卫舰和驱逐舰想装它,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甲板空间和发射装置。
另一方面,服役多年的鹰击-83虽然可靠,但在现代海战环境下,其亚音速的飞行速度和有限的射程,面对“宙斯盾”这类先进防御系统时,突防能力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高端的用不上,老旧的又不太够用,这个局面相当尴尬。
而鹰击-15恰好就卡在了这个最完美的位置上。它的重量估算在一吨出头,尺寸介于鹰击-91和鹰击-12之间,这个“不大不小”的体格,瞬间打开了局面。
对于空军而言,一架歼-16战斗机可以轻松挂载三枚,航母上的歼-15T也能成为其空中发射平台。对于海军来说,它能轻松集成到054A/B型护卫舰的发射系统里,甚至能让老旧舰艇焕发第二春,实现反舰能力的跨越式升级。
如果说尺寸解决了“装得上”的问题,那么成本控制则解决了“用得起”的难题,而这恰恰是鹰击-15最致命的优势。它没有去追逐时髦的高超音速技术,而是选择了一条极为务实的路线——采用技术成熟、性能可靠的亚燃冲压发动机。
这条技术路线,源于对俄制KH-31和P-270导弹技术的消化吸收,经过鹰击-12的验证,已经非常成熟。这样做最大的好处,就是极大地降低了研发和制造成本。当你的对手还在为每一枚昂贵的高超音速“银弹”精打细算时,你已经可以把鹰击-15像下饺子一样大规模生产和部署了。
这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计算方式。现代海战中,“饱和攻击”这个词谁都会说,但要真正实现,成本是个绕不开的坎。鹰击-15的出现,让这种过去停留在战术构想中的昂贵打法,变成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实践的常规能力。它的战略价值,不在于单打独斗,而在于能以绝对的数量优势,去消耗、压垮对手的质量优势。
试想一下,当一个航母战斗群面对的不再是零星几枚高性能导弹,而是从海、空不同平台,分批次、多方向袭来的数十枚全程超3马赫的导弹时,即便是最先进的“宙斯盾”系统,其数据处理和火力通道也会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塞满,防御体系的崩溃几乎是必然的。
更可怕的是,鹰击-15并不仅仅是一枚枚各自为战的“铁疙瘩”,它还是一个智能化的作战节点。它装备了先进的数据链,具备飞行中途更新指令和重新分配目标的能力,这意味着它不再是发射后就听天由命的传统导弹。
鹰击-15最独特的地方,在于它可能继承并发展了鹰击-12那种“大扇面转弯”和多弹道攻击模式,甚至玩出了“蜂群智能”的新花样。据推测,它能采用一种独特的双弹道协同攻击模式:由一枚在高空飞行的“指挥弹”负责侦察、制导和规划路线,引导着一大群在低空掠海突防的攻击弹。
这种“领队加队员”的组合,让整个导弹群具备了初步的集群智能。如果那枚高空飞行的“指挥弹”不幸被拦截,指挥角色可以迅速在导弹群中进行传递,由另一枚导弹接替指挥,整个攻击队形具备了“自修复”能力。这让防御方头疼不已,你不知道该打谁,打了领头的,马上又会冒出一个新的。
这种战术上的赋能,让鹰击-15成为了整个反舰体系里的“中场核心”。它可以和鹰击-17、鹰击-20这类高超音速导弹形成高低搭配,后者像尖刀一样撕开对手防线最坚固的点,而鹰击-15则像洪水一样,以数量优势从缺口涌入,进行饱和式覆盖。
这种速度、弹道、高度都截然不同的混合打击,对任何防御系统来说都是一场噩梦。再加上它那重达750公斤的半穿甲战斗部,在超过3马赫的高速撞击下,足以对驱逐舰以上级别的大型水面舰艇造成毁灭性打击。
鹰击-15的真正价值,并不在于它某项参数有多么惊世骇俗,而在于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“体系化作战”。在现代战争中,一两件性能逆天的“王牌”武器固然重要,但真正决定胜负的,往往是那些能够大规模装备、高度适配、智能协同的“中坚力量”。
这款在阅兵式上其貌不扬的导弹,用一种极为务实和高效的方式,为中国海军构建起了一个可持续、可扩展、且极具成本效益的海空一体化打击体系。它向外界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:真正的威慑力,并非来自遥不可及的顶尖技术,而是源于将成熟技术运用到极致,从而形成的压倒性的体系优势。这,或许才是鹰击-15最令人敬畏的地方。